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該怎麼辦?

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,只有寶寶才有,但其實有1/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。有別於過敏、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,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,難以控制和預防,治療起來相對棘手。 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),又稱異位性濕疹、嬰兒濕疹、過敏性濕疹,是一種反覆發作、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,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。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,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,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,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、環境或其他因素。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,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,小孩有81%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,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,罹患機率則為59%。

異位性皮膚炎治療

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,因此持續控制病情、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,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:

第1線治療

1.潤膚劑:屬於輔助腳色,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。 2.局部皮質類固醇:主要治療藥物,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,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,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,效果長達20週。 3.抗組織胺:同為主要治療藥物,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,副作用雖低,但療效較類固醇弱。 4.治療性的病患衛教: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、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,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。

第2線治療

1.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: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,長期使用可預防、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。 2.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:主要針對,適用於緩解中、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,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。 3.光照療法: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,以達到免疫抑制、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。 4.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: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。

第3線治療

1.全身性免疫調節劑: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,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,通常僅做短期使用。 2.抗菌劑:透過浸泡漂白水浴、鹽浴,或使用抗菌紡織品,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、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。 3.替代療法:以中醫、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、2線治療。